中国社会保障网考试_中国社会保障网-头条

2023-06-14 11:46:33 来源:互联网

1、有人认为,中国社会全面救济性保障所需要的资金,应该而且也完全可以依靠整治贪污和消减政府的不合理开支来解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应该承认,这种主张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做一个计算,则可以发现,实际上就是整肃贪官污吏和消减政府开支也不能真正解决就社会保障资金短缺问题。

3、此外,整肃贪官和消减政府的不合理开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可能一蹴而就。

4、有人认为,中国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采用劫富济贫方式来解决。

5、这种想法也是非常天真的。

6、我们坚决支持富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救济责任。

7、可是富人即使承担更多的责任,也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短缺问题。

8、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来推算出整个社会到底可以征收多少税费。

9、如前所述,中国2008年的GDP不过30万亿,所谓GDP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而且是全民的生产总值,而不是纯利润,更不是掌握在中国富人手里的纯利润。

10、这30万亿中至少有70%必须投入到再生产中,而不能全部都征收掉。

11、由此我们推论,按照目前的价格计算,实际上中国目前税收的最大值不会也不应该超过9万亿。

12、而这9万亿之中即使有70%是来自富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也不过是6.3万亿,距中国社会保障的资金需要10万亿还是有3.7万亿的缺口。

13、 目前中国有50%的患者有病也不能得到医疗。

14、可是社会保障体系借医疗费用给每个患者,当患者形成了还款能力之后再逐步偿还;如果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之下,则无需偿还,那么就可以建立其全民的全面医疗保障体系,使每个人都获得医疗机会。

15、而由于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可以逐步承担医疗费用,所以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节约巨大的开支。

16、那么这种做法是否会加重个人的负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非但不会,还会极大减轻绝大多数人的负担,增加个人收入。

17、因为现在是每个就业者承担着1.93人的医疗费用,而且是用现在的收入来承担,所以每个在职者实际上缴纳着非常高的医疗保障税费。

18、这种医疗保障税费有多么高?以北京目前情况为例: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每月3726元,年平均为44712元。

19、对社会保障四险新缴费工资基数的上限和下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是:上限为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这就是 11178元,下限为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2236元。

20、如果我们仅仅将缴费年限定为40年,按照最高基数来计算,按照目前的收费水平计算,要超出85万;即使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按照60%计算,也要交纳超过17万的费用。

21、可见负担是非常沉重的。

22、然而交了这么多钱,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就可以看病不要钱了呢?并非如此。

23、自己另外还是要支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24、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2008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报销率约为70%;而且患大病,医疗费用超标也是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大病封顶”。

25、“封顶”标准是多少?不同地区标准不同,一般情况人均10万元。

26、超出部分还是要自己承担。

27、而这仅仅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于目前中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分别仅占实际开支的30%和40%。

28、这就是说,即使有医疗保障,城乡居民也需要自己另外承担60%到70%的费用。

29、由此可见,中国的医疗保障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救济保障。

30、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即使有医疗保障,患大病也会使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田地——还是会出现看不起病的问题,而且一旦患有大病,费用超出封顶的标准,事情就会更糟糕。

31、而实施医疗贷款保障制度,每个人实际上都只是承担自己的医疗费用,每年就无需支付数万元的医疗保障费用,40年就可以节约近数十万。

32、同时自己所承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分为几十年来承担——逐步偿还。

33、更为重要的是,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并不需要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除非长期的重病。

34、所以实施医疗费用自我保障,绝大多数人收入可以增加而不是减少,同时医疗也可以得到全面和及时的保障。

35、仅有极少数人因为患长期重病,耗用巨大医疗费用,才会给自己带来负担——但尽管如此,自我保障还是要胜于目前的医疗保障。

36、因为他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如果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是可以得到全面的无偿救济的,不会出现看不起病的情况。

37、可见“医疗直通车”方式比目前的医疗保障更符合患者的根本利益,而且是完全符合“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反对这种模式才是在维护富人的不合理利益——保障对富人的救济施舍!。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