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精选!广州最古老的井是106岁的南越皇帝所凿,水质与寿命有关系吗?

2023-06-25 07:55:18 来源:夜流的爱情

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热爱摄影、热爱美食,就和杉杉三亚一起去吧!


【资料图】

说到人类的寿命,这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困扰了人们很长时间。科学研究表明,预期寿命正在缓慢增加。我们历代平均寿命的问题,很久以前就有数据了:夏朝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27岁唐朝的30岁,宋朝的30岁,清朝的33岁,民国的35岁,还有1957年的新美国57岁,1981年的68岁……现在,与人们身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到2030年,人均寿命将达到79岁。从这样一组数据来看,

如果在秦汉时期,也就是2000多年前,有人活到了106岁,你会感到惊讶吗?你想问:是谁?在古代条件下是如何做到的?

这个秦汉时期活到106岁的人就是南越国的皇帝赵佗。赵佗原本是秦朝的一位将军。他奉秦始皇之命,与任啸南下攻打百越。秦末乱世,赵佗分出岭南,建立南越帝国。他成为南越国的第一位皇帝。他一直活到建元四年(即公元前137年)汉武帝一世。

在古代,人到了七十多岁,就活到了一百多岁,而赵佗作为君王,却过着奢靡的生活。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然后,

人们纷纷猜测,他的饮食中的“水源”是人们新关注的一部分。那么人们现在能了解赵佗喝的是什么水源吗?

答案是:是的。这个地方就叫“月望井”。

越王井又名九眼井、越王井,位于广州市迎园路广东省科学馆内。它是广州保存最早的开挖井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广州,受潮汐影响,地下水质较差。南越帝国建立后,南越王赵佗组织劳工挖掘。当时皇宫里有一口特殊的井,所以人们相信赵佗就是从这口井里喝水的。因当时是越王台,故此井得名越王井。

杉杉三亚第一次深知这一点是在参观了盈源路的三元宫之后,一路走着,无意中看到了路边的墙壁(后来才知道是广东省科学馆的墙壁)),

上面挂着“1983年4月1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岳王井为广州市中央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从这个地方看不到岳王井。必须绕墙而行,进入广东科学馆,才能一睹岳王井的真面目。后来,三姑娘珊珊因为工作的原因进入了广东省科学馆,因此她有机会参观了越王井。

粤王井位于广东省科学馆停车场的围墙附近。是出现在鄯善三亚前的岳王井上修建的一座古亭。这个亭子很容易和南越王墓联系起来,因为建筑风格有些相似。

走近岳王井,发现一共有九个钻孔,其中三个是连成一排的。钻孔用钢网封闭,周围布满灰尘。这口井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使用了。.

杉杉三亚曾经查过资料。南越王赵佗挖完越王井后,将金杯扔进井里。结果,他发现金杯从距广州北郊15公里的石门流出,说明当时该井与石门相连。但岳王井最初并没有九口井,呈方形盆状,直径2.1米。井身是用石头砌成的。关于岳王井的水质情况,

历史上有很多参考: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写道:“广州城里的人都喜欢喝这口井的水;”明武宗正德年间,学者黄健撰《广州水记》时,将广州城内的泉水、井溪水质分为十级,其中岳王井的水质被列为最好的;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称岳王井“水力重,味甘,为玉之津液”。具有保护“观众听力”的功能,可延年益寿。赵佗喝了这口井,活到了百岁。清人梁于伟撰《越王井铭》称他是“英勇野蛮的尉官,有杨亭风味”。

由于岳王井位于广州传统中轴线上,水质良好,

历代都备受关注。南汉时,南汉王刘公独用此井,并称此井为“玉龙泉”,不许民间使用。

宋代番禺县令丁伯珪是一位良官。他决定把这口井还给人民。为了方便百姓,他在井上加了九孔石盖,以便多人同时打水,互不干扰,月望井还有一个名字:九眼井。

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在井周围筑砖墙,派兵看守,并独占该井的使用权。他还下令“私自井中取水者,鞭四十下”……

20世纪50年代,不少周边居民仍来到岳王井取水饮用。

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周围环境遭到破坏,井底淤积,岳王井逐渐失去了饮用功能。

如今,悬挂在这里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牌子已成为一处历史古迹。

三姑娘珊珊曾经穿过铁栅栏,从井口往下看,隐约可以看到井里有水,水面上漂浮着枯叶。那时的水有多清澈,只能靠你的想象力了。越王井的井水与南越王赵佗的寿命有关的说法仅限于传说,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任何答案。毕竟,人类长寿的原因还没有确切的定论,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的人类。

如果是因为井水,那么他的子孙以及那么多喝了井水的人都没有达到长寿的年龄,所以赵佗的长寿与井水有关的说法可以作为轶事,没有理由太严肃。严肃的。

如今,越望井是广州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古井。它跟随广州这座城市很多年,有很多故事。虽然岳王井现在已经没有饮用功能了,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这口古井。了解广州以及广州2000多年前的历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